5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批复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于2022年10月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这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结合纲要编制完成的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夯实了国家战略落实的空间安全底线。重要区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中,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京津冀、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实施,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土空间规划进入报批阶段,中部地区等重要战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编制。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有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实际开展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随着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的持续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落地见效。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总规这个“1”的基础上,各层级对交通、能源、水利、住建、文化、教育、卫生、民政等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的空间需求进行统筹和综合平衡,形成“1+N”工作格局,促进部门融合,齐心协力保障国家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落地。最近,自然资源部重点推进耕地保护、国土绿化等自然资源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引导,在“一张图”上统筹协调耕林关系。同时,持续推进详细规划改革完善,依托“一张图”确定各行业项目选址、空间形态和用地规模,确保用地不冲突、空间不打架,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探索存量地区、新区、乡村地区、自然保护地、海域海岛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详细规划,特别是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的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加强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服务城市更新实施运营维护,更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乡村地区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了“通则式”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编制要求,既促进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又减轻地方编制规划的负担。
自然资源部不断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保障国土空间依法治理、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正在加快修改完善。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2项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正在推进8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研制工作,填补了空间治理领域多项技术标准的“空白”。为了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政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不断深化,审批流程简化,营商环境改善,向市场释放改革红利。
为了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实现从“静态管理”到“智慧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自然资源部大力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建设,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一方面,深化司局、部局、部门、部省的工作融合,立足“两统一”管理要求,以夯实底座、规划上图、管理上图、应用链接为重点组织建设“一张图”,并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真正让规划活起来、把资源管起来、让大家用起来。另一方面,在“一张图”基础上研发搭建连通国家、省、市、县4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体系,对三条控制线、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以及规划明确的其他管控引导要求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监测评估监督,及时预警、纠正、处置苗头性问题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为了培育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支撑力量,自然资源部推动规划、土地、测绘、海洋、信息化等多领域人才队伍广泛合作,在开展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监测评估及相关研究过程中融合发展。在国家中长期和“十四五”科技规划中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建立16个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应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探索部署人工智能本地化大模型,积极培育“数智规划”。
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然资源部指导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开展服务于人民城市建设的规划实践。如上海15分钟生活圈、成都公园城市、杭州全龄友好城市等,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一批城乡规划师下基层、进社区,已成为建设人民城市的“生力军”。此外,支持“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等规划政策指引等一系列政策供给,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成都市、深圳市、南京市等地自然资源部门还分享交流了当地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进程中规划管理、规划立法、城乡融合、耕地保护、存量空间盘活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探索。
来源:自然资源部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